滋味小說網手機版
簡體版
夜間

玉兔東升 第一章

沙鍋居的早市

李老大人最近常鬧牙疼,吃東西不大利落,一塊「水晶肘子」,盡管味兒不差,進了嘴里咕嚕過來又咕嚕過去,卻是怎麼都嚼不爛,沒法子下咽。

「好吃……是好吃……只是咬……不動……」

一張嘴說話,口水也淌了出來。

身旁挺漂亮的一個小跟班兒,趕忙送上手巾把兒,恭謹地為他老人家擦著流涎。

桌子上三個大官人,一起欠過身子來,大獻殷勤,其中有人就拍了桌子︰

「把掌櫃的給我叫過來!」

掌櫃的原就沒敢離開,這當口早市方開,面對著滿屋子的大官,少說都在四品以上,哪一個他也惹不起,一听著吆喝,三腳並兩步地來到跟前,低聲下氣地賠著小心︰

「大人使喚哪!」

「不使喚你使喚誰!」

說話的人姓曹名同,字子秋,山西大同人,成化年進士出身,如今的官位是「太僕寺」少卿。平系話多,嗓門兒又大,同僚給他取了個外號「曹大嗓子」。

「自己瞧瞧!這肉怎麼炖的?」曹大嗓子打著十足的官腔︰「老大人牙不好你不知道?生意越干越回去了!」

「是……」

「快撤回去,給加把火。」

「是……」

也甭招呼人了,掌櫃的挽起了袖子,剛要端起沙鍋,這才發現里面壓根兒就沒肉了,光剩下幾塊蔥姜和一點湯汁,這個「肉」沒法子再回鍋了。

「這麼吧!」算他會巴結買賣︰「這鍋沒炖好,小的再給您各位大人重上一鍋,老大人您再等等,一準爛!」

听听倒還像句人話。老大人怪過意不去地笑著︰「就這……麼吧……你忙……你的去吧!」

揮了揮袖子,打發了掌櫃的。老大人敢情那塊肉還在嘴里「咕嚕」,要不然怎麼說話直跑氣兒!

瞧瞧那一身講究的穿戴,當知他的官位不小。

套句本地「北京」的官話——敢情!這滿朝文武,誰不知道他李東陽,李老相閣!

打天順年進士出身,歷官成化、弘治。如今已是正德年間,他老人家歷官三朝,眼前還是個大紅人,官居「文淵閣」大學士、禮部尚書,加太子太保,四十年清節不渝,外號「李不倒」,又稱「不倒翁」,只憑著這個本事,閣揆當朝,再無一人能出其右。

誰都知道如今是大太監劉瑾當朝,一干子小人雞犬飛天,多少朝士,由于不能「忍」

而罷黜丟官,便是為此喪失性命也日有所聞。他老人家就有這一套忍耐功夫,逆來順受——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這退可就保住了榮華富貴,下一步該怎麼走,可就全看他老人家的了。

距離上朝,還有半個來時辰。

新主子登基未久,所謂「一朝天子一朝臣」,皇帝朱厚照,十來歲一個毛孩子,他懂得什麼?還不是听從身邊人的調唆?看誰不順眼誰倒霉,誰讓他「當時」不快活,他就讓誰「一輩子」不快活。尤其這兩天,風聲鶴唳,人人自危。

怪的是,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英雄。越是昏君無能,小人當道,越有那不怕死的忠臣義士,偏偏不與苟同,犯顏直諫,這堂子戲可就熱鬧得緊,大家夠瞧的了。

「沙鍋居」早市方開,卻已盛極而衰。已有人招呼著起駕套車,原因是早朝的時候近了。

說白了,他這個買賣原就是為著眼前的這些王公大臣早朝而開,招牌上明明就寫著「過午不候」。

這里掌灶師傅的手藝好,不用說早已遠近馳名,從燒鴨燒豬到爆炒涮溜,無所不精,尤其出名的是「水晶肘子」、「蒜泥白肉」,堪稱雙絕,百吃不厭。

吃飽喝足,時候可也差不多了。

一個人走,大家伙都似坐不住,紛紛吆喝著算賬離開。性子急的,來不及上車,干脆就在這里當眾換起了衣裳。人人跟前都有個听差的跟班兒,官大人月兌下便袍,換上官衣,搖身一變,氣勢立有不同,這就不便再像剛才一樣隨便玩笑說話了。

此去「正陽門」不過一箭之遙。

旭日東升。皇城「三大殿」的金色琉璃瓦,在秋日朝陽照射里,璀璨出一片刺眼的金黃……

此時,金鐘響,玉磬鳴,已到了早朝時刻。

老大人好涵養——眼看著一干同僚朝官走得差不多了,這才放下筷子,由那個漂亮的跟班兒手里接過了新沏的龍井香茗。

揭開青花細瓷的碗蓋兒,那麼不急不躁,慢條斯理地撇著茶葉沫子,緩緩地呷上一口。

三個同桌的官人,可沒有他老人家的好涵養,「朝服」早就穿戴好了,只是老大人不招呼,誰也不便潛越先行。

「耐住點性子,遲不了!」

李老大人總算開了金口︰「官家昨兒晚上在‘豹房’玩了多半宿,瞧著吧,今兒早朝八成兒起不來,有得磨蹭,還早著哩!」

既然官居「不倒」,自然有他的火候功夫。

經他老人家這麼一提,三位官人這才心里一塊石頭落下地,相繼地端起了茶碗。

喝了兩口熱茶,老大人這才想起來還沒「淨臉」。

當時有人伺候著銀盆打水,洗漱一淨,接下來六名侍從搭成一面肉牆,取過了他的一品「官誥」——蟒袍玉帶。真就像戲台上那般模樣,三四雙手,侍候著他老人家一個人,總算換上了官衣。

衣服換好了,總該走了吧?

不!還有一會子好磨蹭。

頻頻眨動著一雙灰白色的花花「壽」眉,李老大人那張長方形的「目」字臉上,氣色陰沉。

這才聊到了正題上。

「今天這個早朝……」

目光抬起,直視向對座的曹同︰「子秋,我叫你給潘侍郎傳的話,你帶到了沒有?」

「這……」曹大嗓子翻著一雙腫泡眼︰「去過他府上,不過……潘大人玉體欠安,在帳子前面說不了幾句……糊糊涂涂,也不知道他老听進去沒有……」

李老大人「哼」了一聲,慢吞吞地說︰「謝于喬走了以後,我最擔心的就是他(注︰

謝遷號于喬,原東閣大學士,因上諫殺劉瑾等八名宦官,而遭罷黜),他的性子太剛,眼前這個場合,有眼楮的人,都應該看看清楚,何必呢,犯得著嗎,勸他忍著點兒……

你明白我的意思吧!」

「這……卑職明白。」

「老大人想要潘侍郎不說話?太晚了!」說話的郭順,小個子,留著八字胡,湖南人,任職戶部,官位郎中。由于尚書韓文的官位不保,人心動搖,因此「見風轉舵」,伺機托庇于李老相閣,俾冀能保住原來官位,這幾天尤其走得特別熱乎。

听了他的話,老大人吃了一驚。

「怎麼回事?」

「卑職昨天才听說的,」郭順抱拳回話說︰「潘大人的折子已經上去了……」

「啊!」

「潘大人的折子,不僅參了焦相閣一本,便是對司禮太監也頗有微詞。」

「壞了!」李老大人為之瞠目結舌︰「他到底還是忍不住……壞了事了……這兩天因為我沒有上朝,偏偏就有了這種事……這可怎麼是好?」

曹同怔了怔,紅著臉說︰「潘大人的官聲很好,平素很少說話,說不定……」

「你知道什麼?」李老大人搖頭嘆息道︰「劉老相閣、謝老相閣、韓老尚書這些人哪一個官位不比他大?如今又怎麼樣了?幾次‘廷杖’——有眼楮的人都應該瞧出來了,官家那里,如今是不許人再說話了……」

幾句話,說得各人透心發涼,面面相覷,作聲不得。

「看起來,他這個侍郎是做不下去了!」

忽然,老大人眼角涌出了熱淚︰「丟官事小,今日早朝這一頓棍杖,只怕便要了他的性命……卻是何苦來哉?」

曹同「唉呀」一聲,面色蒼白地道︰「既是這樣……老相閣……你老要救他一救……」

「難……」老大人木訥說道︰「我與他三十年交情,還用你來關照?只是這一次怕是幫上不他的忙了……早些時候焦芳已代傳官家的話,要我少管閑事……這話當然不是官家說的,我當然知道是誰說的,你們也知道是誰說的……」

外面來人催駕,老相閣的八抬大轎已經備好——他是幾個特準「紫禁城」乘轎的年老重臣之一,輿駕可以直抵「太和殿」,不受干涉。

其他各人可就不同了,在宮門之前「文官下轎,武官下馬」,往後還有好一陣子路途要走。

當官的並非事事如意,一本難念的「官經」,可不是人人都能念得下去,酸甜苦辣,五味俱全,個中滋味,便只有他們自家心里有數了。

早朝

李東陽不幸言中。

兵部侍郎潘照告人不成,害了自己。詔責削去侍郎官職,廷杖「午門」。

大學士李東陽、王博跪請不準,再請為劉瑾擋了駕。當廷傳刑,押潘照赴午門,即刻執行。

一片金風,飄下了桐葉幾許。

時令深秋,殿檐下,乍見燕子似裁衣……

一溜子校尉吆喝聲中,潘侍郎直押午門,出御道東側,那一片青石板地,便是行刑的地頭。

在八名錦衣衛左右押赴之下,潘侍郎兩腕緊縛,每過一扉,身後的黑漆鐵門即行關閉,發出震耳的踫擊聲,驚飛起一天的鴿子,在天上打轉。

這般廷杖卻不曾嚇著了潘照。

他雖是進士出身,卻久戰沙場,干過宣化鎮的總兵,也曾陪同前兵部尚書劉大夏治過黃河,為朝廷立過大功,忠心耿耿,此心可對天日,不期今日卻落得了如此下場。

仰視白雲,發出了幽幽一聲嘆息。

久病新愈的身子,顯得單薄了些,尤其是那張臉,白中透青。額面天庭,一片烏黑,顯然正是大難當頭了。

「刑不上大夫」自古皆然。

今天的情形可就不同。

始作俑者,當屬本朝開國太祖皇帝,此後也就屢見不鮮,那時候的廷杖,充其量只是一種羞辱,隔衣墊氈,受責之人並無人身傷害,哪里像今日情形,一場廷杖下來,能活著不死的倒成了「幸數」。

潘侍郎這一霎才覺著了後悔,後悔沒有早听李老相閣的一番忠告,如今可是什麼都完了。

佔地不大的那一片青石板地、天井院子,就是行刑的地方了。

三面高牆,一方箭道。

此時此刻,箭道兩側,錦衣衛兩列站立,衣紅裙、襞衣,各人懷中抱著一根紅通通的棗木「鴨嘴杖」,少頃行刑,料必是這些家伙。

潘照遠遠站住,身邊人囑咐他暫時在一只石鼓上坐下。

「大人好生歇著,還有會子好耽擱。」

說話的廷衛,紫黑臉膛,四十開外的年歲,邊說邊嘆息,往前蹭了一步,小聲道︰

「大人不認識我了?小人早先在兵部當差,听候過大人的差遣,就是那兩年治河時候,也沒離大人左右。」

「哦……」

「小人姓張……張鐵柱。」

「啊,你是鐵柱子?」

一驚又喜,恍若身在夢中。

「對了,小人就是鐵柱子。」

張鐵柱嘆了一聲,指著身邊另一個廷衛道︰「這是小人的好友黃明,早先也在兵部當差,我二人對大人的處事為人都著實敬佩,大人不必顧忌,可以放心說話。」

黃明左右打量一眼,支使著另外四人,大聲道︰「過去,到前面站著去!」

四校尉應了一聲,走向前邊槐樹下站住。

如此一來,說話可就方便多了。

張鐵柱咳了一聲︰「我二人如今在西廠當差,只管護衛押解宮廷中事,打人的事例由東廠負責。早先就听說那個姓焦的(指焦芳,時任戶部尚書)與大人不對付,卻不知道大人也得罪了這個活閻王,今天情形,看來對大人不利,回頭對答,大人千萬要小心仔細,免得吃眼前虧……」

幾句話說得潘照熱淚滂沱直下。

「鐵柱子,這朝廷中事如今不要再談了……回頭廷杖卻賴你暗里打點關照才好……」

「來不及了……」

張鐵柱苦笑道︰「事情太快……眼前情形,大人也看見了,打人的事是東廠負責,那邊雖有幾個朋友……眼前不是說話的時候……」

黃明湊前道︰「有話快說,時候到了。」

潘照看了一眼,站起來嘆息道︰「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,回頭如有不測,夫人那邊……」

「這個小人曉的!」張鐵柱道︰「大人擔待!」

昂首前視,便不再說話。

一行腳步聲,踏進眼前,敢情是有人來了。

廷杖

來者七人。

清一色滾紅藍緞子官衣,黑紗長帽,斜挎腰刀——是「東廠」錦衣衛士的穿戴打扮。

由一個隸屬「內廠」的高瘦太監前頭帶領,直趨而前,一直來到面前站定。

「潘大人請吧!就別叫咱們費事了。」

兩句話出口,往邊上一站,這個太監勾了一下右手袖子︰「帶住——」

六名東廠衛士,一邊三個往潘照身邊一站。

「潘大人,」高瘦太監一臉輕浮地笑著道︰「橫豎就是這麼回事,您是帶過兵的,嚇不著您,千歲爺可是來啦,請吧!您哪……」

潘照冷冷哼了一聲,卻把一雙灼灼目光,向一旁的張鐵柱打量一眼。

俱在不言中了。隨即在一干錦衣校尉押解之下直趨而前。

再一次的校尉吆喝聲,驚起了飛鴿滿天……

不知什麼時候,這片「午門」殺人的地方,竟然盤踞滿了鴿子。在西方,鴿子被喻為「和平」的象征,到了東方,可就身價暴跌,充其量不過是有錢爺兒們桌子上的一道好菜而已。

眼前這群鴿子也忒下賤了,皇宮內院,哪里不能去?單單選了這片最血腥污穢的角落,盤桓不去,把和平與殺人聯在一塊兒,豈非天大的諷刺!

灰色的羽翼,翩躚上下,扇動起一天的迷離……

不期然,團團圍住了潘照,紛紛墜落在他頭上、肩上,剎那間人鴿混淆,幾至不分。

「鴿鳥有情,其鳴唁吊!」

潘照陡地定下了腳步,一聲長嘆,由不住淌出了辛酸之淚。

「潘照听宣,接旨——」

上首中座,紫面金衣的那個人一聲吆喝,字正腔圓。好嗓音,覷其穿彰,觀其氣勢,不用說,這個人便是劉瑾了。

可不是當年職司「鐘鼓」的那個小差使了,如今他的官位是「司禮太監」,總督十二團營,欽賜「九千歲」。在中央朝廷來說,實際上的權力,儼然已駕乎「大學士」、「尚書」之上,除皇帝之外,再無一人堪與頏頡,事實上,當今皇帝的一切所行,大半由他作主,朝旨代擬代批,大臣的任免,無不听其自主,皇帝本人這個位置,倒像是虛設的了。

雖是個自「宮」的太監,卻生得人高馬大,相貌不凡,可臉上少了那麼一綹胡子,于大臣言,總似有欠官威,再者,嗓音也忒尖細了些。

但是這個人,眼前與潘照言,卻絕對掌握有生殺予奪之權,那一聲「接旨听宣」的吆喝,終使得生就鐵骨的潘侍郎,為之屈膝下跪。

「兵部侍郎潘照,目無君上,屢次以下犯上,著令廷杖午門,剝本兼各職,削為庶民,欽此。」

娘兒們似的一聲尖笑,劉瑾頻頻挑動著那一雙過黑的長眉,一聲咋呼︰「謝恩吧,潘照!」

「萬歲、萬萬歲!」

叩頭待起的一霎,才知道雙膝以下的一雙小腿,已吃對方錦衣校尉手上木杖,結實壓住,站不起來了。

「你……」

一掙未起,又跪了下來。

一頂二品烏紗翅帽,早在當廷摘離,錦袍玉帶又何能幸免?不容招呼,即為眼前校尉強剝了去。

當頭的劉瑾,瞧著過癮,賊忒忒地竟笑了起來︰「潘鏡心(潘照號),咱們也算是老朋友了,你卻一直跟咱家過不去,今天開罪了皇上,落得如此地步,卻又怨誰?生死由命,你也就認了命吧!」

說到這里,面色一沉,轉向身旁提督「東廠」的馬永成,冷冷一笑︰「時候差不多了,就別耽擱了,完了事兒,我還要回去交旨呢!」

「晚不了!」

說著話,這個「錦衣衛」東廠提督,忽地站了起來一一一副瘦小干枯的個頭,三角眼,尖下巴殼。那副長相,可真是毫不起眼,認識他的人,卻都知道,這個太監較劉瑾更是心黑手辣,人犯落在了他的手里,十九無活,因此得了「馬剝皮」這個外號。

素日早朝,班位並列,潘照與他,頗不陌生,卻因為不齒其為人,一直不曾招呼,今日落在了他的手里,也就沒有什麼好說,認了命吧!

潘侍郎一雙眸子,緩緩由二人身上轉過,真個是什麼話也不必說,冷冷一笑垂下頭來。

馬永成夜貓子似的一聲吆喝︰「傳刑!」

說時,即與劉瑾離座而起,轉向「西墀」那一果老槐樹下。

那里列著兩張坐椅,正是他二人慣常觀刑的坐處。

馬永成那一聲「夜貓子」似的吆喝,激發起眾校尉聲動天地的「廷威」附和,便是鐵打的漢子,這一霎也為之股栗,心也碎了。

喝聲未完,四名錦衣校尉,如狼似虎地已撲身而前,把一個黑布口袋,不容分說,倏的向潘照當頭罩落,即行動手,把他凌空架了起來。

先時押赴潘照來的那個高瘦太監,忽地閃身而出,高叱一聲︰「兜!」

這一叱,有分教!

即听得「闢啪!」一響,抖出了錦緞一方。

潘侍郎「牲口」似的架落其上,即由六名錦衣校衛,分持四方,把他凌空「兜」起。

那一面吩咐下來,「杖四十!」

高瘦太監又是一聲吆喝︰「擱棍!」

眾聲附和里,一人持棗木「鴨嘴杖」,緊緊壓在潘照股上。

卻有個傳話的人,跑向高瘦太監前,小聲嘀咕了幾句,後者那一張青皮寡肉的臉上,一霎間更見陰沉,冷笑一聲,厲聲喝叱道︰「打四十!」

眾聲附和︰「打四十!」聲動天地,響遏行雲。

高瘦太監又叱︰「用心打,五棍一換人!」

這番交代,自有特別含意。當凡「用心打」或「五棍換人」二者任出一言,犯入便無活理,更何況兩者並宣?潘侍郎此命休矣!

四十廷杖,換了八個人。

真個是棍棍見血——輪到第六個人打時,潘侍郎那里已沒有了聲音。八人杖畢,不用說,早已是血人一個。

瘦子太監走過去看看,一片血肉模糊。棍杖所及,連帶著腰胯遭殃,犯人的一根脊椎亦為之生生折碎,焉能還有活理?

試試口鼻,已是沒有出息。

「哧!」打鼻孔里出了股子斜氣兒。

「死啦!」

那意思不像是死了個當朝大臣,或者是一個人,倒像是死了一只狗、一只貓。

那邊上還等著他的回話呢!

瘦子太監緩緩地轉過身子,喜孜孜地移動著腳步。

說是「報喪」其實是「報喜」。最起碼朝廷里又少了一個專門作對,看著就討厭的人,豈不皆大歡喜?

寒嗖嗖地起了一陣子風。

不期然灰羽翻飛,又看見眾鴿的翩躚、雲集……

有女懷春

李老大人親來發葬,留下了兩千銀子。

臨走的時候,灑落了兩行老淚,一面親手挽起跪在地上的潘夫人和她女兒潘潔。

目睹著這一雙寡母孤女,老大人不免觸動傷懷,再一次涌出了熱淚。

「傷心的事總算完了——入土為安,你們也都盡了心,他如地下有知,也該閉上了眼楮……」

「老大人……」

女人總是女人,事到臨頭,便似只有哭之一途——倒是她女兒「潔」姑娘,看起來還算鎮定,輕輕地推著母親,喚了一聲「娘」,親自上前,移過來一張椅子。

老大人搖著手︰「姑娘,你就別張羅我了!」

早就听人說起,潘照有個姑娘,年方十六,出落得異常標致,琴棋書畫無所不精,自幼就許配了人家。

那個未過門的親家洪大略,也赫赫有名,目前官居山西巡撫,兼著「太原鎮」的總兵,與潘照過去是同科的進士,又是結拜兄弟,最是要好,這一段佳話,也就不脛而走,傳遍仕林。

李老相閣老早就听說了,不免向著眼前的故人之女,特意打量了幾眼。

白哲、秀麗,確是個美人胚子,只是個頭兒似乎偏高了些,雖有一身重孝,卻不掩玉潔冰清。

潘照有女如此,雖是無後,原也差堪告慰了,只是踫著了眼前這般光景,夫復何言!

打量著對方母女,既是故人身後,有幾句肺腑之言,卻是不能不說了。

靈堂里冷冷清清,素聯高飄,除了喪家的幾個下人,倒是沒有外人。

人情冷暖,世態炎涼。

再沒有比官場更勢利現實的了。

比較起來,李東陽李老相閣的不畏權勢、雪中送炭,誠屬難能可貴,可他的支援與同情,卻貧瘠得可憐,不過只限于幾句臨別贈語而已。

「我勸老弟妹稍稍安頓一下,這就帶著姑娘走吧……」

「走?」

未亡人一臉的迷惘,竟似還不曾想到了這一招兒。

「不能在這里再住下去了……」

他的跟班听差扶著他暫時在椅子上坐下來。

「老大人的意思……」

「別等著過七期了,走吧,到山西去。」

潘夫人這才忽然明白過來。

這件事她豈能會沒有想過?只是眼前瑣事忙昏了頭,總是定不下心好好想過。老大人這麼一提,她才恍然似有所悟。

「越早走越好,到了山西,見著了洪大人,就好了……你們的交情,還有什麼好擔心的?」

一听去山西,潔姑娘可就悄悄地垂下了頭。

潘夫人擦了一下眼角的淚,訥訥道︰「原說是明年春上……誰又會知道踫見了這種事……」

說著她可就又淌下了眼淚。

老大人雙手拄著紫藤木的龍頭拐杖,所謂的「八十杖于朝」,雖說如今還早了幾年,卻是承惠先帝的遺囑,這根「龍杖」是他七十大壽時,先帝賜贈,他老人家自受杖日起,便老實不客氣地持之上朝了。

「事非尋常,洪大人理當照顧……這件事還不便張揚,要快。身邊還有什麼得力的人沒有?」

話方出口,老大人也就自知失言。

潘侍郎就算廷杖不死,廷諭已是削為平民,哪里還能有昔日排場?

「回頭我派兩個人過來,護送你們,一兩天之內,收拾收拾,這就走吧!」

「老大人的恩典……我們母女也……只有拜受……」

潘夫人眼楮一紅,拉過女兒,正要下跪,老大人卻伸出胳膊擋了駕。

接著他在那個跟班的攙扶之下,抖顫顫地站了起來,這就要走了。

為免招搖,老大人的八抬大轎穿門直入,除了四個便服侍衛之外,一班儀仗全然免除。

上轎子的時候,老大人拄著他的「龍頭」拐仗道︰

「等著我差來的兩個人……很可靠的兩個人……」

他說︰「這件事,不要對任何人提起……要不然你們就走不了啦。」

潘夫人一面收拾著東西,把潘侍郎生前最喜愛的一口傳家古劍由牆上摘下來,轉手交給女兒潘潔。

潔姑娘接過來,用布撢著上面的灰,不禁有些發呆。

她想起了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︰

「我家只有這個女兒,這口名劍又要來何用?」

又說︰「留著吧,留著作為將來女兒出嫁時候的嫁妝!」

這些話當年听來只是好玩,有些害羞……這一剎那回想起來,卻似有千鈞巨力,緊緊壓置心頭。

潘夫人似乎發覺到了,瞧著她,微微一笑,有些苦澀的意味,說︰「那孩子今年總有二十了吧,不知道讀書之外,練過劍沒有?要不然可惜了這口好劍……」

潔姑娘當然知道「那孩子」是誰,說來他們很小很小的時候還在一塊玩過——如果沒有記錯,他比自己大四歲,現在應該正是弱冠之年。他是洪家的大少爺,下面還有兩個弟妹,他名字叫「洪亮軒」,听說學問不錯,已經開了科,中了秀才。

原是「門當戶對」的姻緣,父母的意思,明年春上熱熱鬧鬧地辦上一堂喜事,誰知道禍起蕭牆,忽然間發生了這種橫逆,兩家再見面,又該是一番什麼樣的光景?父喪在身,又哪里還有心情去談論婚嫁?

一想起來,心里真是煩透了。

門簾子撩起。

老僕潘德進來回話說︰「下人們都準備好了,說是要見夫人小姐最後一面才肯走……」

听見這個話,潘夫人的眼淚,一霎間又涌了出來。

「不見也罷……不見了……」

無力地揮著手,她說︰「銀子都發下去了?」

「都發了,二十兩的,十五兩的……還有十兩的,按著小姐的吩咐,都發下去了。」

「還有些客人先生呢?」

「張管事正在開發……」

「告訴張管事,」潘夫人轉過臉看著女兒︰「這件事你要自己去一趟,有幾位先生都是你爹多年的老朋友了,要好好說,跪下來給他們磕頭……」

說著她的眼淚可又淌了下來,一面背過身子,用手絹擤著鼻涕。

都只為潘侍郎生前重德、重仁義,發跡以來,門下「食客」、「門丁」不斷,十幾二十個那是常有的事,這些人身份復雜,良莠不齊,既為主人見重,養以衣食,其中少數還月有銀俸,自不能以「下人」視之。

潘夫人這才特別關照女兒,要她「跪下磕頭」。

這個人

潔姑娘打西面院子回來,彩蓮在後面跟著。

主婢兩個都像是有重重心事,見面告別,少不得又哭了一鼻子,眼楮都哭腫了。

看似順理成章的事情,辦起來卻也礙手礙腳。

彩蓮跟上來一步,尖聲尖氣地說︰「您也太大方了,那個姓劉的,一看就是個老混混,五十兩銀子還嫌少!真不要臉,也不看看這是什麼時候!」

「算了……」潔姑娘說︰「他也算是個老人啦,一百兩銀子不算多。」

彩蓮撇了一下嘴︰「老不害羞……您是不知道,他干的那些不要臉的事……還給他錢,不打他一頓板子就是好的了!」

潔姑娘站住腳,看了她一眼,欲問又止。

不問她也知道,大宅門兒里,人丁復雜,男男女女,上上下下,主人煩于公務,哪里能面面俱到?

狠狠地向彩蓮「盯」了一眼,恨她的饒舌,事情都已經過去了,人都打發走了,還提個什麼勁兒?

秋天的陽光,金子似的灑了一地。不經意的掃上一眼,也覺著「晃」眼難開。

這個人倚門而坐,長長地伸著兩條腿。

都交了「寒露」,他仍然還是來時的那一身灰布直裰,黑黑的眉毛,過重地壓著那雙沉郁的眼楮,直鼻梁,方圓臉,襯著那麼一身魁梧的骨頭架子,「病大蟲」似地「賴」

在地上。

這邊還躺著條狗——大黃。

不只一次地,他張開那只大手,順著狗身上的毛。

這條狗在潘府,是出了名的狠,出于西藏,人稱「獒犬」,人見人怕,卻偏偏對他服氣,一人一狗,像是看對了眼兒,暇時相聚,嬉鬧追逐,或是像眼前這般曬著太陽,相處極是和睦。

也算是府上的「門客」吧!

姓袁,袁菊辰。

听說與潘侍郎沾著一房遠親,能寫能畫,尤其難能的是算得一手好算術,對什麼「勾」、「股」、「弦」,別人視同「奇怪」得不得了的學問,他卻最感興趣。

便是因為這樣,潘侍郎視為奇才,就留他住了下來,有時候幫著算算賬,處理一些文書,都很勝任,獨自住在北面那個小跨院里,與人無爭,也很少出去,唯一的好朋友,便只有這只大黃狗。

由于這條狗過于厲害,倒像是成了他的保鏢,丫環、婆子只要遠遠一看見它,無不「哇哇」怪叫,日久天長,這片小小院落,竟像是成了他的禁地,一干閑雜人等,如非有事相召,是萬不會來的了。

都已經走了過去,卻似有所發現的忽然站住了腳步——潔姑娘十分好奇地扭過身來,向著灑滿殘陽的小小院落里走過去。

透過那一扇爬滿了芭蕉的月亮洞門,在長滿荒草的青石小徑間,她看見了那條幾乎都已經忘了的黃狗——「大黃」。

也看見了黃狗身前的兩條長腿。

「咦,那不是我們家的‘大黃’嗎?」

「誰說不是!」彩蓮一時顯得有些緊張的樣子︰「小姐,我們快過去吧,別惹它。」

「怕什麼?自己家里養的,也不會咬人。」

說著,她就轉過身子來︰「那……又是誰?」

「是袁先生。」

「袁先生?」

「就是會算算術的那個怪人。」

這麼一說,潔姑娘立刻明白了,眼楮頓時為之一亮。

那是父親生前時候,嘴里一直提到的一個人。不只一次地,听他老人家跟母親提起,說是有個遠方來此投奔的故人之子,姓袁,是個人才,會算算術、畫房圖,後面院子的那個八角涼亭就是他設計的,當時父親很有意思要讓自己去向他學算術,不知怎麼回事,卻只是說說而已。

可是潔姑娘從那一天開始,卻把這個人的名字記在心里了。

「袁菊辰!」

心里記著這個名字,一時之間,對方那個高頎、略似豪放不羈的身影,便浮現眼前。

瞧過他總有十回八回了。

每一回都是同樣顏色的一件灰布直裰,頭上的方巾,顯示他是個典型的文人,可又怎麼年紀輕輕的不急于功名上進,卻懶居在這里!

倒是這個人的一手好字,屢屢讓父親大生贊嘆,喻為「可造之才」。

「怎麼會把這個人漏掉了?」

潔姑娘心里這麼想著,不知怎麼回事,臉上竟為之「燒」了「盤兒」。

「怎麼說他是個怪人呢?」

潔姑娘轉向彩蓮詢問。

「還不怪?」彩蓮一皺雙眉︰「一個人誰也不理,一天到晚寫些奇奇怪怪的字,晚上人家都睡了,他一個人常常坐在亭子里,對著天上的月亮星星看,像個傻子!」

說著低頭「哧」地笑了一聲︰「有一回,我听見他跟張管事說話,真好玩兒,您猜他說什麼?」

潔姑娘搖搖頭,臉上亦不禁掛起了微笑。

「他說呀,月亮什麼時候‘虧」、太陽什麼時候‘死’(應是「蝕」)……又什麼月亮是個小球、太陽是個大球……哎葉,奇奇怪怪的,簡直听也沒听過,把個張管事听得一愣一愣的,直翻白眼兒……」一時忍不住咭咭咕咕地又笑了起來。

潔姑娘也被逗笑了,笑意微啟,即行收住,彩蓮也自發覺,趕忙「繃」住——這可不是說笑的時候,要讓夫人瞧見,少不了一頓好罵。

潔姑娘略一思忖,點頭道︰「走,我們瞧瞧他去!」

張前李後

大黃狗「呼」地一下,撲到了跟前。

彩蓮嚇得一聲尖叫,躲在了潔姑娘身後。

「袁先生,小姐看你來啦!快把狗看住……」

倒是不必——狗是認得主人的。只是在潔姑娘身邊「撤歡兒」,圍著她團團打轉。

然後在袁先生輕輕的一聲呼喚之下,乖乖地走向一旁,伏身不動,簡直像一只小貓一樣的溫順服帖。

隨後那個人頎長的身影,緩緩由地上站起來,略似有些意外的那種表情,向潔姑娘注視著。

竟然連聲招呼也不打。

「袁先生……」潔姑娘輕輕地喚了一聲,一時才警覺到下面無話可說。

她奉母親之命,原是向一些待要離開的故舊先生禮貌辭謝告別,該發的銀子,顯然都已發完,卻是萬萬沒有想到,竟「疏忽」了眼前的這一位。

這個人到底是該留下來,還是和其他人一樣打發他走呢,張管事既沒提起,母親也沒有交代,這一霎的面對,卻又該如何處理才好。

便只這麼稱呼了一聲,一時無言以繼,只是傻傻地向對方看著。

姓「袁」的竟然也是好涵養,一句話也不說。

彼此便只是默默無言地互相看著。

對于已死的長者,他由衷地有一番哀悼,這一霎,在面對著死者身歿後唯一的愛女之時,豈能沒有一些感觸?

只是嘴里的那根舌頭,天生不會說些動听的話。特別是當著對方姑娘家,更不知如何表述才好。

倒是彩蓮機伶,一句話說出了關鍵所在︰

「小姐是問你,張管事可來過了?」

「對了,」潔姑娘這才轉過彎兒來︰「張管事可來看過先生?」

袁菊辰點點頭說︰「來過了。」

那一雙含蓄著深邃意志的眼楮,在潔姑娘臉上轉了一轉,終于明白了對方的來意。

「我已經跟他說過了……等護送夫人和姑娘到了山西,便自離開。」

「噢?」潔姑娘有一絲意外的驚喜︰「原來是這樣……」

一听說他要護送自己和母親到山西,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喜悅,由不住再一次地向這個人「盯」了一眼。

「謝謝你……」她說︰「只是太麻煩你了。」

「沒有關系,」袁菊辰搖頭道︰「去山西,對我來說,其實是順路,拐不了多大的彎兒。」

說時微笑了一下,牙齒潔白整齊。

隨即向潔姑娘微微欠身為禮,便轉過了身子。

隨即,在西面落日余輝的映視里,他頎長的身子,邁進了眼前那小小木屋,便不再出來。

潘夫人微微一笑說︰「我也把他給忘了,剛才張管事的來給我說過了,很好的一個小孩,寫寫算算都很能應付,有他跟著一路上也有個照應。好吧,難得他一片好心,你爹總算沒有白疼了他……」

潔姑娘見母親答應,心里也很開心。

也說不上什麼原因,自從剛才匆匆一見之下,對方姓袁的那個頎長的身影,略有沉郁的臉上表情,在自己心里,竟深深留下了印象。

「他跟咱們是親戚?」

潔姑娘仰著臉看著母親,心里透著好奇。

「哪是什麼親戚!」潘夫人說︰「詳細情形我也不清楚,像是他的爺爺跟你的爺爺是結拜兄弟,你父親常說他爺爺是個很奇怪的人,有一身很好的武功……到底是怎麼回事,我也沒弄清楚。」

潔姑娘點點頭說︰「這麼說起來,我們是三代的世交了,怎麼他這個人……」

才說到這里,彩蓮進來說︰「李府里來了兩個人,張管事正陪著來見夫人。」

潘夫人點點頭說︰「知道了。」轉向女兒說︰「是李老大人派的人來了!」

張厚、李福。

挺體面、健壯的兩條漢子。

姓張的濃眉大眼、膀大腰圓。姓李的略瘦偏高,一雙眸子湛湛有神,更似透著精神。

兩個人,都是李東陽老大人的近身侍衛,忠心報主自是不在話下,今次山西投親,任重道遠,老大人為念故情,特別打發他們兩個沿途護送,顯然有特別含意。

有書信為憑︰

「潘夫人妝次︰朝中風傳有人逆圖對府上不利,居家謹慎,速速上道。

謹著張厚、李福至府听差,二介精通武藝,可以深信,一切心照不宣。

節哀順便,自求多福。東陽頓首」

潘夫人閱後神色一變,點點頭說︰「我知道了……」隨即把來函撕得粉碎。

張厚、李福跪下請安之後,肅手而立。看看這兩個人,頗似身手矯健,倒也忠厚持重。由于是李老相閣的特別推薦,不能不另眼相待,剛要囑咐幾句話兒,卻听得外面一陣喧嘩聲起。

緊接著門簾子「唰」地撩起。

老僕潘德踉蹌奔入,臉上染滿了鮮血,大叫一聲︰「刺客……殺人……」

話聲未已,己僕倒不起。

門簾子「嘩啦啦」再次撩起——風掣電馳般自外面閃進了三個人來。

上一章加入書簽下一章
首頁 | 詳情 | 目錄 | 簡體版 | 電腦版
zwxiaoshuo.com ©